存本真历史 写厚重人生
在上月召开的江苏省政协第十六次文史工作理论研讨会上,我市政协原秘书长王寂生老先生领到了一份厚重的荣誉。为纪念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50周年,全国政协表彰了一批在此岗位上工作20年以上的文史工作者,受全国政协的委托,省政协在此次文史工作理论研讨会上颁奖,王寂生便是全省29名获得表彰者之一,这也是我市第一个受到全国政协表彰的文史工作者。
今年78岁的王寂生,早年参加革命,当过抗日民主儿童团团长,在文工团当过小演员,解放初担任青年团区委书记,并先后在公社、计生委、卫生局担任过领导职务,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搞过教育,丰厚的人生经历让王老先生对于地方历史渊源有着别样的情怀。1984年,王寂生调到市政协工作,1985年便开始负责《兴化文史资料》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编写。即便是在1994年离休后,他在市老年大学担任常务校长的10年间,他依然协助政协从事《兴化文史资料》的编写。
《兴化文史资料》第7期至第14期以及新近出版的第17期都由王寂生主编。寒冷的冬季的早晨,当王老先生捧着一摞他的成果来到相约的采访地点时,笔者心中涌动着一种别样的温暖和敬佩。除了文史资料外,还有先生专门为2007年郑板桥艺术节编辑出版的《饮食文化·兴化》;由他主编的市老年大学老同志的回忆录——《往事难忘》;以及由他编著最近出版的《韩德勤在兴化》。
说起文史工作,老先生显得愈发的神采奕奕。谈到出版于1990年的第十四期《冷欣专辑》时,他说,那时的政治环境还比较敏感,冷欣是国民党陆军副总参谋长,是毛泽东著作中点名的反共顽固势力,所以在我坚持编写这本专辑时也有一些压力和听到不同的声音。不过,在当时政协领导的支持下,这本专辑最终出版后却收到了极好的反响,不仅在当年的全省文史工作会议上,得到省政协的肯定;且定居美国的冷欣的儿子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市长胡炼,感谢兴化市政府忠于历史的态度。王寂生认为,文史资料工作也是政协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笔者在《冷欣专辑》的序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他在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征讨陈炯明的东征和抵御日寇侵华的八年抗战等方面,为民族、为国家作出过许多有益的贡献,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冷先生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不可避免地做过由于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种种事情。”王寂生说,政协文史资料的功能是“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还历史的本来面貌,然后起到教育人、团结人的作用。
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繁琐复杂,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感情上容易挫伤。王寂生说,在他20多年的文史工作中,受访者中已经有超过50%的人离世了。目前文史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当事人越来越少,而该项工作所要遵循的便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三亲原则”,必须保证文史资料的真实可靠。为了掌握更确切更全面的历史资料,王寂生多次前往北京、南京等地,查阅历史档案,在档案馆里往往一坐就是一天,到乡镇、到农村找相关老同志座谈更是不计其数。本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光,王老先生却仍然在为着这项工作脚步不停、笔耕不辍,他说,“有一些历史,我们这代人不说出来,不写出来,以后就没有人知道了,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会或多或少提供一些借鉴。”
做文史工作确实需要一颗坚强的内心,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最大的伤感莫过于刚刚采访过的当事人隔几日便听到噩耗。王寂生至今还记得当年采访曾在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任职过的蔡同璧先生的情景,在病榻前第一次与蔡同璧会面,断断续续地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为了追寻历史的本真,没有人知道王寂生内心是多么的彷徨和纠结,一个垂死的老人,再让他去回忆一些不堪的往事,他感到有些过意不去。第二次他给蔡先生留下了一点水果费。他两次登门拜访了资深的原国民党员钮耕礼老先生。第一次钮老身体已经不佳,尚能起坐。第二次,他与钮老的朋友宗继华老先生带着水果去拜访。钮老只能卧床而谈,蔡、钮二位老先生都是在采访后不久即辞世。王老先生有很多感慨,他甚至说,我连自己能不能等到这些文字出版都不知道,但我必须在有生之年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王寂生另一个爱好便是书法,2003年曾办过一次个人书法展览。几十年的书法研习,不仅让王老先生拥有了淡泊悠远的性情,更是成就了他乐观豁达的心态。他说,如果可以,80岁的时候要出一本书法集,若还有时间,再写一本回忆录。在追寻历史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王老先生追寻的未来更加厚重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