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兴化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提案书
编号(2019)第328号
案由:关于在未成年人中系统化开展兴化历史文化教育的建议
提案人:桑会巧
提案内容:
历史是城市的积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对广大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对于传承城市文明、激发爱国爱乡情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兴化而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成就,是对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进行市情教育的宝贵财富。但从近年来的工作实际看,虽然在未成年人中也开展了历史文化教育和地情讲座,但效果还不是太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缺乏整体性。近年来,市各相关职能部门从自己工作的角度,先后编写了不少质量较高、内容较为丰富的历史书籍,有的中小学校也编写了校本教材。但总体上看,所编书籍(教材)有的已过时,有的还不能全面、系统反映兴化历史文化内容,部门化、专业化倾向较为明显,不适合未成年人学习阅读,无法提起未成年人的兴趣。
二是讲课缺乏连贯性。虽然中小学校不同程度地对未成年人开展兴化历史文化教育,但各学校师资力量较为单薄,教育形式相对单一,授课时间不系统不连贯,相关职能部门上学校讲课或培训,但也不能顾及所有学生,无法系统掌握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知识。
三是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主动性。只有让未成年人参与社会实践、走进各类活动场所,切身触摸兴化的历史脉搏、感受兴化的红色文化、体验兴化的现代文明,才能让市情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是在现实中,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学校不敢组织(怕出安全事故)、家长不愿组织(双休日宁愿让孩子上各类培训班)、活动场所不想组织(怕加班增加工作量增加开支)”的难题。
上述问题,导致全市未成年人对兴化历史文化知识普遍缺乏。有关部门开展的市情知识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不知晓兴化精神具体内容,53%的学生不知道郑板桥、施耐安的一生成就,65%的学生不清楚四牌楼上牌匾的意义,83%的学生不知道兴化的土地总面积和总人口是多少等等。
兴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下一代,兴化的美好未来需要高素质的下一代来建设。加强兴化历史文化教育,让广大未成年人了解兴化的灿烂历史、蓬勃发展的现状及美好的前景,对于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兴化、建设兴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建议、办法和要求:
一是编写《兴化历史》(书名暂定)。建议由市政府办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党史办、档案局等各职能部门参与,编写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充分展现兴化历史文化的权威读本,全面反映兴化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人名胜、发展成果。读本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图文并茂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呈现。同时还可以围绕兴化历史文化,创作一批有特色、易传播、受欢迎的动漫、剧目、少儿歌曲等文艺作品,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同时,《兴化历史》的内容建议定期根据地情变化做相应调整充实。
二是系统性授课。建议教育部门在小学开设“兴化历史”课程,可选择两个年级段进行授课(两选一):(1)1-3年级:分三年把《兴化历史》课教完,教材根据一、二、三年级孩子特点进行编写(分三部,整体连贯);(2)4-5年级:选择一个学年把《兴化历史》课教完,教材是完整的一套。在讲课时间安排下,可视情采用一周一节课或一周两节课的方式。在师资力量配备上,学校可安排专职或兼职的老师,同时也可以请对兴化历史文化有研究、有爱好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爱心志愿者进行讲课。
三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议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牵头,把涉及兴化红色文化、历史人文、现代文明的相关点位场所整理汇总,建立实践活动场馆库。建设相关网站,一方面把实践活动场所上网展示,另一方面实现参观考察网上预约。社会实践活动可采取学校发动、家委会组织或家庭单独参观的形式。各点位场所除了开展正常的讲解接待服务外,要注重开发互动项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未成年人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可配套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兴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读兴化、看兴化、说兴化、写兴化、画兴化、唱兴化”等各类形式,从小培养未成年人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意识,树立奋发图强、学有所成、贡献桑梓的信念。
审查意见:
请政府办研究,建议交市教育局主办,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会办。
2019年3月4日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328号提案的答复
桑会巧委员:
您好!
您提出的《关于在未成年人中系统化开展兴化历史文化教育的建议》的提案收悉。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对你的提案进行了专题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是一个非常有专业意义的建议,充满着人文关怀。在中小学中加强兴化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富润青少年学生的乡土文化内涵,激发家乡情怀,增强素质教育的“文化之根”意识,全面提升我市素质教育发展水平。
市教育局和社会人士历来非常重视区域文化研究,成立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机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编制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兴化历史文化读本
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兴化历史文化教育方兴未艾。各学校以兴化历史文化为内涵的校本课程,开发了一系列乡土教材,如兴化中学的《文正书院》、板桥初级中学的《做有根的板桥人》、茅山中心校的《歌从茅山来》、新垛中心校的《水浒园》、老圩中心校的《缅怀先烈,筑梦未来》、戴窑中心小学的《戴窑砖瓦》等,加深了学生对水乡兴化历史文化的接受、传承。兴化方言是一种充满着活力的地方语言,是本地文化的精髓,内涵极其丰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就有不少地道的兴化方言,市社科联先后编写了《兴化谚语赏析录》《兴化三字俚语寻味》《有滋有味兴化话》等读本,并免费赠送给各学校,增进学生对本地乡音方言的理解。
二、精心安排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教材是学习的案例。全市各学校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乡土教育内容进入课程表,开展校外考察和实践活动。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体系中,兴化历史文化教育在大部分中小学校作为校本课程选修,在周课表中安排1-2节课时。根据水乡人文资源,幼儿园设计主题游戏活动,如新城幼儿园和市直机关幼儿园的桥文化环境布置等。各中小学配合郑板桥艺术节、千垛菜花旅游节、“我们的节日·清明”等活动,在水上森林公园等开展春游、秋游、亲子游。
三、定期组织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兴化历史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业已成为我市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共识。然而,我市各学校对于兴化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在思路、内容、策略和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现实情势,各校并没有作统一的安排。大部分学校利用学校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兴化历史文化教育,如兴化中学在学校开办“文正书院”,延续历史文脉,开展初中生国学教育活动。各学校结合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鼓励人文类学生社团活动,经常不定期地开展校本特色的兴化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如竹泓初级中学和竹泓中心小学,经常开展木船制作工艺的参观活动。
四、考核教师的兴化历史文化知识
兴化历史文化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主要内涵,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发掘、整理和宣传兴化历史文化,列为教师进修的内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将兴化历史文化知识作为教师考核的基本内容,评选兴化历史文化传播的先进人物。
在今后的兴化历史文化教育研究和课程实践研究中,我市将着力于以校为本的课程建设和文化实践活动,努力引领中小学生热爱兴化,关心乡土的历史和发展,努力争取文化唤醒、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
1.进一步深入理解兴化历史文化的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系统地科学规划兴化历史文化教育,计划在“十三五”发展规划期间开发成体系化的兴化历史文化课程。
2.进一步提升课程领导力,借助市教育局教研室有关学科研究员的智慧,成立市兴化历史文化课程管理和指导机构,服务中小学开发具有乡土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3.进一步发挥教育学术委员会的专业引导作用,加强兴化历史文化资源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有机整合在地遗产资源和人力资源。
4.进一步强化学校和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开发和修正兴化历史文化校本课程,要求各中小学必须将兴化历史文化内容引进学校、融入课程,规范课程实施,提升素质教育品质。
欢迎您继续关心兴化的教育事业,谢谢!
兴化市教育局
2019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