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兴化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提案书
编号(2020)第261号
案由: 关于城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的建议
提案人: 倪宝中
提案内容:
一、城区初中现状:
城区现有公办初中三所,分别为板桥初级中学、楚水初级中学和昭阳湖初级中学,拟筹建开发区初中一所,民办初中四所,分别为明生双语学校、楚天学校、振兴双语学校和文正学校初中部。
板桥初级中学位于城北,学区生源主要为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和部分新生小学的学生,覆盖城北、城东和城中部分区域。
昭阳湖初级中学位于新区,学区生源主要为景范小学、垛田中心校、部分临城中心校的学生,覆盖新区、垛田街道、临城街道部分区域。
楚水初级中学位于城西,学区生源主要为楚水小学、部分新生小学和部分实小文林校区的学生,覆盖城西、部分开发区、和城中部分区域。
拟筹建开发区初中在城西南。
明生双语在城西北、楚天学校紧邻楚水初级中学、振兴双语学校在城中,三所民办初中都在楚水初级中学的施教区。文正学校在新区。
建议、办法和要求:
此次教育规划调整动一发而动全身,事关民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调研,充分酝酿,集思广益,力求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本人虽为教育界的委员,然坐井观天,不敢妄言,期间也多次征询同事、朋友,故有一孔之见,供领导参考。我的调整建议是:盘活优化教育资源,高中扩大规模办学。
新区高中落成在即,兴中乔迁百姓翘首以盼。建议尽快公布相关日程、时序,让百姓有思想和心里上的准备。何时迁?怎么迁?现有在校学生如何处置?相应的应对方案应及时制定、公开和按步推进。
原有兴中校区硬件上是一所符合标准的四星级高中,文化蕴藏于校园,灵性存活于花草树木间。建议将第一中学迁至兴中,使一中得以梦圆四星,也使一中的规模适度扩大,以满足城区学生留城读完高中的心愿。一中在刘志阳校长的领导下,活力四射,充满朝气,精气神越来越足,相信迁址后的一中能迈上新的台阶。
楚水实验学校是一所四星级高中,在历任校长的努力下,高质量管理,高品味办学,高考质量的稳步提高有目共睹,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也是水乡儿女心仪的高中,如能放大楚水高中的效应,扩大规模,是一件兴化人民乐见的民生工程。建议将楚水初中校园划归高中,高中分校区管理,盘活楚水初中现有闲置的宿舍楼和已作它用的食堂楼。
一中与楚水相距二公里左右,位置十分靠近。原有一中初中部在2016年并入楚水初中,其施教区也划归楚水初中。楚水初中受地域和施教区内民办多的影响,自有生源存量十分不足,每年靠教育局的生源调节来维持学生数,尽管如此,今年新初一的学生数也只有板桥、昭阳湖初中的三分之二。如筹建开发区初中办学招生后,问题将更加突出。楚水初中的师资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从几年前的严重缺编到今年的超编可见生源的危机,这与城区生源爆满的新常态不相称。也制约了城区三所公办初中“三架马车,并驾齐驱”的步伐。建议将楚水初级中学迁至现有一中,扩大楚水初中的生存空间,让楚水初中为城区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板桥初中是兴化人心中的百年老校,初中的品牌。2017年为缓解招生的压力创办了分校,但受校园的限制,不能规模办学。建议兴中西南角的三栋楼划归分校,以真正意义上缓解板桥本部的压力,也方便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学。
希望我的建议能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个再思考的空间!
审查意见:
请政府办研究,建议交市教育局办理。
2020年1月 2日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61号提案的答复
倪宝中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城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我们认真研究后,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极度增强,兴化城区初中生源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由于前期教育布局规划相对滞后,城区学校布点速率偏慢,现有板桥初级中学、楚水初级中学、昭阳湖初级中学均面临巨大的学位需求压力,班额和规模均超过了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规定。自2019年,市委、市政府将扩大城市教育资源总量作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水平重要举措予以保障,2020年将开工建设创业路初中、开发区初中等4所义务教育学校。两所初中建成后,城区初中教育资源将得到极大丰富,再通过优化施教区,现阶段能基本保障初中学位供给,基本实现城区初中优质均衡发展。
提案中科学分析了城区高中教育资源分布状况,并提出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建议。建议非常契合现阶段由于高中阶段招生政策调整,带来的城区高中资源不足的现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城区高中教育布局事关民生,事关兴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应该力求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将根据您的提议,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建议,邀请规划、财政、人社、发改等部门,统筹做好相关规划,盘活存量资源,扩大增量资源,实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好高质量的高中教育。
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兴化市教育局
2020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