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兴化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提案书
编号(2021)第372号
案由: 关于加强沙沟渔文化风情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提案人:程龙喜
提案内容:
沙沟是江苏省渔文化旅游风情小镇,2020年5月份市政协曾在该镇开展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议题的“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协商成果。该镇现正全力打造以“养鱼”“卖鱼”“玩鱼”“食鱼”为主要内容的渔文化特色品牌,如中国荷藕套养小龙虾第一村、水产品批发市场、古法捕钓十八帮体验园、渔港、凫园等一批品牌项目得以落地、成型、成熟。
但是目前特色小镇建设还未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规划,规划引领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企业深加工、品牌、产业链还有诸多问题,等等。
建议、办法和要求: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两镇”共建。以国家级4A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聚焦“游览古镇、体验渔事、品尝美食”,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渔文化特色小镇“两镇”共建。建议将沙沟渔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上升至市级层面,规划、项目推进、资金扶持应纳入市财政通盘安排。按照方书记在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讲话,要做特做强生态旅游,高质量策划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游生态公园、赏千垛菜花、品沙沟佳肴”格局,真正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特别是特色小镇建设,政府一定要按规划实施、有序推进,不能因主政领导调动而变迁搁浅,要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一直干到底。
二是借智借资借力,落实落细建设计划。“借智借资借力”谋划好建设发展规划,落实落细建设计划。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尽快融入全市旅游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1号水路向沙沟延伸;引进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发挥本地在外能人的作用,多途径多方式筹措资金,重点打造以“沙沟渔港”为代表的一批高端精品客栈、民宿,形成具有沙沟地方特点的产业集群。
三是突出规划引领,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用好古镇文化底蕴,做好“游沙沟”的文章,修建恢复一批古桥、古街、古宅,保留沙沟元素,传承沙沟文化,丰富古镇建设内涵;提高“沙沟鱼圆”“藕夹子”的含金量和知名度,实现体验渔事和品尝美食兼顾。恢复展示沙沟老行当,改造提升里下河渔文化博物馆,加快建设古法捕鱼“十八帮”体验项目,完善配套设施,适当增加餐饮、休闲、游玩等体验项目。增强渔文化的体验感,形成“东游古镇、西看十八帮”的乡村旅游格局。
四是整合利用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对全镇企业重新摸排,及早谋划,可从培植微商入手,引导企业走市场化、节约化、规模化道路,提升沙沟综合竞争力、影响力。利用微视频、纪录片等形式,留下沙沟渔文化的影像资料,利用“抖音”“微信圈”等新兴媒体,更灵活、更接地气地宣传推介沙沟渔文化。
审查意见:
请政府办研究,建议交沙沟镇政府办理。
2021年1月 12日
关于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372号的答复
程龙喜委员:
您提出“关于加强沙沟渔文化风情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镇渔文化风情特色小镇发展的关注和关心。我们将接受您的建议,加强对渔文化风情特色小镇的发展。
一、基本概况
沙沟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江苏省地理中心,位于泰州市西北部,地处盐都、建湖、宝应、高邮、兴化五县(市)交会处,历史上是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水上交通中心。沙沟具有特殊的地形风貌,镇在湖中,河在镇中,古镇区呈“鱼骨状”,四面环水,生态宜人,物产丰殷,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金沙沟”之美誉。沙沟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是里下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徽派建筑文化”“湖荡渔业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宗教菩提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饮食文化”“孝道感恩文化”“生态健康文化”,“八大文化”特色鲜明。沙沟具有特殊的发展机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最美渔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单位,江苏省“味稻小镇”,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单位,泰州市小城市建设镇,泰州市首批培育建设的“渔文化”特色小镇。这些金字招牌,都给沙沟古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下一步打算
1.强化规划布局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围绕“渔文化”主题,在“生态底色、农旅叠加、风情小城、和善人家”的理念引领下,精心策划,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由市规划局牵头,会同旅游、文旅公司等部门,结合全域旅游创建,依据小镇特色,委托江苏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控制性详规。加强与省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对接,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其做好古镇区及部分新区各节点的规划设计编制。
二是明确整体布局。依托规划明析由北向南、从东到西的魅力渔港区、风情古镇区、舒适人居区、综合商贸区、经济发展区以及生态涵养区六大功能区布局。建立生态涵养、城市标志、市政服务、社会治理、创业富民等五大系统,全面构建“东看古镇、西游十八帮”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加强人口集聚。在规划好集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把改善公共服务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持续性工程,吸引优质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进驻,提高医疗和教育水平,人口不断向镇区集聚,完成3平方公里1.5万人的整体人口分布。
2.强化产业培育
一是深耕农业。坚守生态底色,做强做优农业。全面深化科技提升工程。继续加大与省市农科和渔业部门合作,在引进新品种、试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上实践探索,丰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全面深化品牌提升工程。利用“兴化荷藕”“兴化小龙虾”国家地理商标品牌影响力,深入挖掘沙沟特色产品,推动形成“金沙沟”系列地理商标集群,倍增农业品牌影响力。全面深化运营提升工程。推动形成农副产品运营中心和古法捕钓十八帮村社合一“双引擎”,完成古镇农副产品新一轮包装升级,借力行业协会,放大经济价值。
二是精做旅游。放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效应,高质量建设“渔文化”旅游风情小城,充分体现渔民、渔业、渔事、渔情、渔味。定位文旅属性。打造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推出旅游导览图、攻略图、LOGO、电子坐标二维码,注入智慧导游元素。丰富文化符号。依托古镇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每年开展春季大型彩妆游走灯会、夏季荷月踩街节、鱼圆之恋金秋美食节、冬至菩提文化节四季“四大”文化活动,不断放大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能力和人流虹吸效应。擦亮生态名片。完成里下河渔博馆建设,全面开发古法捕钓十八帮渔事体验基地,建成里下河生产生活的综合体验区、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观赏园、民俗风情的综合展览馆。
三是创业就业。以农旅产业为主导,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业就业。一方面,通过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带动鱼圆、藕夹子等旅游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又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拓宽了就业渠道,直接开发就业岗位近千个,间接带动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就业人数近万人,促进全镇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
3.强化建设提升
一是拉框架。向东对接高速,以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高速连接线,拉通与阜兴泰高速的通行路径。向西对接高铁,借助境内301县道,直奔宝应南或界首,拉通与高铁的通行路径。集镇内部建设环镇路,由盐沙路向北、沿下官河、在大士禅林后连接现有的沙王北线,以旅游廊道的标准建设8米宽的黑色路面,打通迎宾北路,提升盐沙路通行能力。
二是做市政。着眼于老百姓居住条件改善,建设紫薇苑风情街。推动前河、李中河两条风情流域立面改造和铺装工程。通过花粉荡退圩还湖,在集镇西南角设立堆土区,预留700亩集镇发展新空间。打造农贸市场、祈福广场、禅意广场、康乐老街,改造叶挺街、人民东路两个立面,建设郭家墩子安置区。规整古镇区污水管网、下水管道的整修及强弱电,提升空间视觉效果。
三是建景点。先后完成沙沟市政府旧址、人民公园、古镇镇标、小镇会客厅、外婆桥、石梁桥、渔需老街、鱼市口休闲文化广场、中心街沿街立面改造、苏中公学旧址修缮等建设工程,目前正在推进石梁茶馆、米仓客栈等项目,提升整体观瞻,做到既看古街,也看新景;既看湖荡,也看流水;既看项目,也看产业;既看民富,也看民乐。
4.强化旅游运营
一是打好“三张牌”。围绕古镇“渔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整合空间资源,立足镇情,发挥优势,做好“古文渔水人”结合文章,打好“里下河千年古镇、江苏省渔文化风情小镇、运河之边的美食小城”三张牌,真正实现了:水乡生态好,小城故事多;风情里下河,难忘金沙沟;代言金沙沟,用情好地方;来往沙沟,遇见美好。
二是对接全域旅游。多头多路突破运营,变溢出效应为虹吸效应。我们接受的游客主要来自两块景区的溢出,一块是千垛菜花和水上森林,属于兴化市内的自我溢出;另一块是大纵湖东晋古城,属于跨区域的美食文化溢出。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守正运营,尊重历史、尊重里下河风情文化,以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古镇景点吸人眼球;对水金村十八帮的打造,坚持产权归政府,运营放手给市场,“有形手”掌舵、“无形手”划桨,推动建成“古法新玩”的体验式旅游基地。
三是完善旅游要素。围绕打造西北部旅游最终目的地和接待综合体定位,按照全域旅游格局,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擦亮金沙沟水席精致招牌,加大对沙沟鱼圆、藕夹子、小麻饼、水粉鸡丝、藕坨子等地方美食的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打造里下河美食之都特色形象。高标准建设枇杷苑、牡丹苑民宿和米仓客栈,全力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兴化市沙沟镇人民政府
202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