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兴化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提案书
编号(2022)第307号
案由: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医共体建设中的作用
提案人:朱健
提案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逐渐加强了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启动多年,并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建立标准化“家庭医生工作室”,特殊人群的个性化健康服务,实名制与医保共享的签约系统,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激励制度等。但实际运行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家庭签约责任医生供给不足。近几年来基层卫生院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没有明显增加,又承担了家庭医生的工作和防疫工作,随着医疗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势必造成供需失衡。
2.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包括基层医疗物资设备、药品配置和医生诊疗水平的不足,造成了居民满意度低、有病到大医院就医的习惯,给分级诊疗的落地增加了难度。基层医院和上级医院在医疗服务上的界限划分不明确加剧了这一问题。
3.双向转诊渠道不畅通,二级医疗机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患者对向上转诊的期望值大于基层首诊,从基层医疗机构向上“输送”已成常态,向基层医疗机构转诊进展缓慢。整体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共享协作机制。各医疗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配合分级诊疗。
建议、办法和要求:
一、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1.落实“全科医生年度行动计划”。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全科医生、基层医务人员及医院专家进社区的薪酬长效增长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家庭医生的收入待遇、拓展职业发展前景,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留住人才。
2.加强对医共体建设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构建区域转诊协同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人员调配和同质服务。充分发挥医共体的纽带作用,开展专家专科门诊下基层活动,促进医疗重点学科帮扶机制,定期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开展学习挂职工作,形成医疗资源互补机制。
3.借助“互联网+”,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借助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患者就诊信息互认共享;建设家庭医生服务移动信息管理系统,为市民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在线沟通平台。探索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家用医疗设备、远程医疗系统在家庭医生服务中的新应用。
二、明确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和利益划分,充分利用二级医院的医疗资源
1.强化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在“下转上”的环节,不断发挥家庭医生在分流患者中的专业化管理作用。在二三级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负责协调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工作。在“上转下”的环节,完善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和家庭病床服务,推动急慢分治和医养融合。
2.明确并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职责。三级医院应该专注于危重、疑难杂症的诊疗,待病情稍加恢复即可送到基层医院治疗。二级医院主要承担一般疑难杂症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基层社康中心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疗及康复管理等。
三、完善分级诊疗的利益导向机制
通过行政管理和财政政策的手段,引导二三级医院主动放“小病”。一是在继续推行“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财政补助新机制,加大力度调整二三级综合医院财政补助结构。二是不断降低市民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个人费用负担。继续拉开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收费价格差距。三是对于享受门特待遇的患者,在医保方面区分开各级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比例,解决确实需要到二三级医院诊治疑难、复杂病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分流单纯取药患者进基层。
审查意见:
请政府办研究,建议交市卫健委办理。
2022年1月9日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307号提案的答复
朱健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医共体建设中的作用》收悉,我委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办理,现答复如下:
我市医共体建设通过一年多的试点,较好地落实了省、市工作要求,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市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实现了让群众就医“更容易、更便宜、更满意”的要求,但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我们离“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四个共同体的要求还有差距。根据省《医联体建设规划》要求,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明晰权责清单,建立市域医疗服务新体制。要以放管服改革为要求,进一步明确市域医共体委员会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与医共体的权责界限。落实医共体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医共体章程。进一步落实医共体在人员招聘和用人管理、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医疗业务发展等方面的自主权,推进医共体人事、财务、业务、采购、公卫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市域医疗卫生新体系。要借力借智省市合作办医资源,以高水平的医联体建设,助推高质量的医共体建设;要继续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强化已建成的影像、心电、病理、医学检验等中心的规范运行和提速增效管理;要鼓励医共体做强优势学科,不贪大求全无序竞争,浪费区域资源;要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三、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市域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要深化人力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医共体内实行全员岗位管理,提升医共体人员招聘、培训、使用、调配、考核等制度化统管水平;要深化医疗业务统一管理,完善落实基层医疗业务诊疗规范和统一医疗业务及质量管理制度,结合基层群众需求,继续推进医疗人才、设备和技术下沉;要深化采购后勤统一管理,以医共体为单位,统一用药目录,对药品、设备、耗材等物品进行统一采购、统一组织配送。
四、进一步推进联动改革,建立市域医疗卫生制度新优势。要继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实现机制,对门诊医疗服务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按人头付费改革。要加快推进基层补偿方式改革,结合本市实际,按标化工作当量法,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要继续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按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并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
五、进一步完善智慧医疗,推动市域数字医疗新发展。要进一完善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在全省卫生健康信息总体框架下,按照省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域卫生健康专网和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和电子医保卡 “两卡融合,一网通办”。要提升医共体信息化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型医共体,提高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要拓展智慧医疗便民服务范围,进一步探索快捷、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形式和全程、实时、互动的健康管理模式,推进“先诊疗后付费”,发展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和健康服务”。要加强医疗健康的数字化监管,整合贯通医疗、医保、医药等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实时、动态、连续、综合的监管机制,实现对医改指标、医保支付、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实时监管和动态分析。
六、进一步强化服务能力,推动市域医疗卫生能力新提升。要强化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市级医院等级创建,加强医共体牵头医院能力建设,确保达到市级医院强院标准。加强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并继续推进人员、设备、技术三下沉,带动基层能力提升。要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品质,推动市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医共体建设,组织专门团队指导医共体更好落实公共卫生任务,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做全、做实、做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继续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与专科联动、签约医生和团队协同、医防有机融合的服务工作机制。每个医共体成员单位均应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村(社区)建设,对签约对象提供一体化连续服务。要强化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根据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功能定位,完善市乡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强化转诊服务管理,细化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县外转诊操作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转诊平台开展转诊服务。落实分级诊疗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
兴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