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兴化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提案书
编号(2023)第039号
案由:关于加大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政策激励力度的建议
提案人: 朱志兵 联系电话: 组别:农业农村组组
第一附议人: 第二附议人: 第三附议人:
集体提案: 召集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提案内容: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破解要素制约、加快动能转换的关键,也是企业降本增效、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省、市相继出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兴化市围绕三年内实现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总目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次召开交流、宣贯会,组织50余家重点企业赴先进地区学习、观摩,请服务商入企分行业开展一对一“数字画像”诊断。完成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的诊断服务,各乡镇(街道)、开发区累计完成智能化改造及数字化转型项目超百项。
通过实际调研发现,虽然我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以周庄镇为例,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阻碍发展的因素。
(一)“动力”“合力”不足。企业对推动改造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经济下行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改造转型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且存在不确定性,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主观意愿较浓。乡镇缺乏专业指导人员,依赖企业、服务商主动作为,不同程度存在多头多路、各自为战的现象,造成推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合力和动力相对不足。
(二)“供给”“需求”不准。目前,全市虽已招引和培育了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但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服务能力偏弱,精准度不够。提供企业管理软件服务的多,提供企业产线智能化改造服务的少,且提供的多是通用型解决方案,不能满足乡镇企业行业门类多、单个体量小的特点。数字化转型门槛高,服务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部分想转型的企业满眼看花、无所适从。
(三)“结构”“模式”不优。我市“两区三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普工占比大,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需要高端技术人才支撑,虽出台了人才优惠政策,但技术人才仍不愿在乡镇扎根。企业改造后,无法满足基础的“人机互动”,大大延缓下一步创建进度。同时,高校、职校针对技能人才的培训更多仍停留在钳工、焊工等传统工艺层面,数控机床实操较少,无法满足企业转型需求。
建议、办法和要求:
(一)夯实工作基础,在增强信心上下功夫。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根据我市企业特点,提供不同行业、不同规模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教案、视频等推广性较强的资料,供企业学习借鉴。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参观学习、技术沙龙、知识讲座、论坛等培训服务,让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清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发展形势、了解支持政策、厘清推进思路,认清“转”的必然、增强“转”的主动、坚定“转”的信心。二是要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等支持政策,重点向“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倾斜,组织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借助企业赋能服务平台,努力帮助企业学有目标、干有支持。
(二)突出精准施策,在提质扩面上下功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企业、服务商、政府全过程共同发力,才能构建改造转型的良好生态。一是要立足本地企业多元化、定制化的需求,协同招引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商落户兴化,谋划打造更多精细、实用的路径。二是要建立完善项目实施信息库,对同类别项目进行试点,突出典型引领,让其他中小企业照图施工、少走弯路,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督导,全面掌握进度信息。三是要强化平台带动,积极推广应用企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引导更多中小企业整合打通信息流、数据流、业务流,将现有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运营等业务系统向平台迁移,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建设与运营成本。
(三)整合资源要素,在形成合力上下功夫。一是要优化部门协同。紧盯三年总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信、科技、发改等部门职责,细化各镇园区任务,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加大人才供给。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举办专题研修班或“订单式”培养,提升技能工种培训精准度,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认定和职业技能竞赛,选派培养对象、优秀员工赴智能制造合作商锻炼,提高企业在岗员工的技术能力。三是要创新推进模式,引导服务商积极尝试以融资租赁方式引入金融资本参与,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不仅解决企业投入压力大的问题,也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
审查意见:
请政府办研究,建议交工信局办理。
2023年1月3日
附件: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39号提案的答复
朱志兵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关注和建言献策,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政策激励力度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夯实工作基础,在增强信心上下功夫”的建议
市工信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开展学习培训、引进市场服务、打造产业平台,引领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1.学习培训引领。举办第一期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培训活动,赴苏州学习调研。召开兴化市食品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广会暨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大会,加快推动健康食品产业智能化转型。多次赴两区三园重点板块开展工业互联网赋能宣贯活动,邀请服务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以及星级企业上云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深入讲解。2022年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9场,参与企业家达300余人次。
2.市场服务引领。根据我市产业特色及发展需求,培育壮大中辉互联网、企盟软件等一批根植本土发展、服务能力优秀的服务商。将开发区、高新区作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先导区、主阵地,遴选一批优质服务商对辖区内的企业进行现场问诊。对接优特力、泰州华为、汇杰科技及泰聚云等专业机构,为制造业企业对接供应商提供有效链接。2022年,共洽谈服务商10家,新签约落户恒佳智能、港湾科技等服务商5家。
3.产业平台引领。围绕绿色健康食品和不锈钢产业,积极打造产业链平台,提供共性解决方案,开展平台协同应用。鼓励引导兴达钢帘线等龙头企业要创新发展,在立足行业本身的基础上,跳出思维局限,打造更多“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梳理出由中国电信打造的田园主义“5G+智能仓储”,以及由金蝶软件打造的双乐颜料“生产计划调度和现场控制”等多个典型应用场景。
二、关于“突出精准施策,在提质扩面上下功夫”的建议
市工信部门紧握诊断服务、标杆创建、项目推进“三大抓手”,持续提升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质量水平。
1.以诊断服务为抓手。开展企业“数字画像”,以免费诊断为突破口,帮助企业发现短板缺项,明确目标路径和主攻方向。推荐了363家企业参加泰州市级免费诊断服务,制定跟踪诊断工作方案,成立由局机关10个科室参与的诊断推进专班,明确诊断牵头负责人,对14个标段进行全程服务,已完成诊断353家。重点面向不锈钢、健康食品、装备制造等行业和领域,开展市本级诊断20余次,服务企业50家。
2.以标杆创建为抓手。分类打造标杆示范,推进龙头企业锁定创建目标。兴达钢帘线成为我市首家省级智能工厂,与东华链条共同获评省级智能车间,海宇机械等9家企业获评泰州市级智能车间,威鹰机械、五得利面粉获评泰州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9家企业获评星级上云企业,其中兴达钢帘线、威鹰机械获评五星级上云企业。
3.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对全市已实施的18个标杆创建项目以及289个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进行全面跟踪,明确推进计划,打造行业标杆,并将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通过龙头企业向行业内企业辐射推广。
三、关于“整合资源要素,在形成合力上下功夫”的建议
市工信部门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要素支撑,强化基础建设,不断夯实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发展基础,形成发展合力。
1.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出台《兴化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兴化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2022年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兴化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镇两级工作专班推进机制,市工信局牵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召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督查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局班子成员多次实地查看重点项目,与“两区三园”重点板块齐力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深入开展。
2.完善要素支撑。在全市工业经济奖励资金中安排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在重点项目实施前期提供免费诊断服务,后期给予标杆创建奖补,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在学习强国、新华网、交汇点等新媒体,泰州日报、兴化日报等纸质媒体以及泰州、兴化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20余次,充分展示发展成果,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3.强化基础建设。积极推进5G基站、10GPON 端口建设等网络建设,为5G+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工业APP的应用筑牢基础。扶持高新区、开发区打造不锈钢行业、食品行业的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为兴化本土企业免费使用标识。服务指导开发区依托兴化市绿色健康产业联盟,积极创建食品加工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建成5G基站281个、10GPON端口2932个,增加标识注册量674个,标识解析量1223次、接入企业315家。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动全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信力量。
再次对您提出的建议表示衷心感谢,热忱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兴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