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兴化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提案书
编号(2023)第298号
案由:打造历史街区,再现城市烟火
提案人:郑卫星 联系电话:13501122388 组别:侨台组
第一附议人: 第二附议人: 第三附议人:
集体提案: 召集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兴化市海德花园7幢2单元1703室
提案内容:
一、街区保护现状:
兴化是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古迹遗存众多,其中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先后入选省住建厅、省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录。据走访调查得知,东门历史文化街区面积5.33公顷,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保单位12处,以及数十个不可移动文物点;北门历史文化街区面积3.53公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4处,以及6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和5处历史建筑。
二、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历史街区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修缮了上池斋药店、杨家大院、李园桂花楼、家舒巷古民居、竹巷古民居等历史建筑,完成了万兴大典的保护修缮,打造了银北门美食一条街。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文物修缮有所失真。东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杨家大院,在修复时内部建筑构件改动较多,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在修复过程中也改变了面貌,由青砖变成了麻石,模糊了兴化的地方特点。东门历史文化街区的郑板桥故居,门前有公厕、咖啡馆、电子广告牌等场所和设施,影响古建筑整体风貌。
二是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目前对于我市历史街区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业余文史工作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工作,学术水平偏低,很多文献资料缺乏有组织、有系统地梳理,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三是对外宣传不够充分,目前从事历史文化街区推广宣传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缺少一支研究、宣传、推介历史街区的专业队伍,没有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民群众对两处历史街区的关注度较低。
建议、办法和要求:
一是加大街区保护力度。在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合理利用好杨家大院、李详故居等古建筑;在北门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做好万兴大典的使用规划。对尚未修复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摸底调查,统筹考虑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河道水系、传统街巷、历史环境等,合理科学地制定规划方案。做足水文章,丰富郑板桥故居、赵海仙洋楼的展览形式,整修、完善一批历史文化景点,提升城门、水关等城市标识的精致化水平,通过雕塑、绘画等形式,讲好兴化故事,擦亮兴化文化的金字招牌。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史研究水平,打造一支专业研究队伍,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找出兴化垛田和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之间的关系,把东门历史街区与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文保单位等联系起来,充实街区的历史底蕴,提升街区的文化品味;开展北门历史街区在兴化水利史的地位和影响研究,挖掘街区的文化内涵,彰显街区的历史价值。定期邀请省内外以及全国的专家学者进行调研、座谈,形成一批有学术价值的书面成果,并出版专刊或书籍,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培植街区经营业态。合理规划街区业态空间,形成美食街和非遗一条街相互呼应的街巷格局,突出历史记忆。在金东门打造非遗一条街,让更多市民感受到人间烟火。在银北门打造特色小吃一条街,让游客能够品尝到兴化的市井美味。重建浴室、茶楼、戏台,再现兴化古城传统的生活场景,让城市街区充满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审查意见:
请政府办研究,建议交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办理。
2023年1月 2日
附件: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98号提案的答复
郑卫星委员:
您的提案《打造历史街区,再现城市烟火》已收悉,感谢您对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高度重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并以此作为改进工作、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抓手。对您的提案,我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专门召集业务科室人员认真研究,形成答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一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地方,莫过于一条砖瓦间的老街小巷。留住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烟火气,一直是我们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工作。古城兴化,现有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另有1个西门风貌区和城中、龙津河、小东门3处历史片区,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以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烟火气正在逐步提升。
一是加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力度。城市建设,规划先行。2015年,我市经省政府批准出台了《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这一规划为引领,我市组织编制了《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2个街区、3个片区的规划。这些规划的颁布实施,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规依据。
为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延续和彰显城市文脉,我市在优化街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5年,我市仅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投入就达6600多万元,基本完成文保单位维修、历史建筑维修、古建筑维修、街巷整治改造及街区内低压水网改造等。在维修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许多工作逐步走向成熟。
二是全力构筑文史研究平台。今年4月18日,兴化市垛田研究会成立,一批市内外专家当选研究会理事,这标志着我市历史文化研究又增添新平台。近十年来,我市以研究兴化历史文化为主题,先后建立专家委员会和本土文史专家库。这两个平台的建立,掀开我市历史文化研究新的一页。2018年,我市聘请阮仪三等13位国内知名专家为兴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他们先后16人次来兴调研考察,11人次参加市政府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举办了8次专题讲座。2019年,我市聘请12位地方史研究者为本土文史专家库成员。在国家级专家和本土专家的共同推动下,我市地方文史研究成果丰硕,先后出版了《兴化河与桥》《兴化非遗》《兴化方言熟语》《兴化文化史稿》《兴化历史文化100问》等研究专著。《兴化文化丛书》(共20本),全方位挖掘了兴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是积极优化街区经营业态。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还具有作为使用价值的重要职能。提升街区烟火气,一直是当今街区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在这方面,市有关部门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是历史文化街区再现浓厚烟火气的重要路径,许多外地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点。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兴化城东,古名通泰街,成于唐宋、兴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我市传统的商业地块,也是当前最具条件提升烟火气的区域。如何布局这一街区的经营业态,有关部门研究认为:一是要从产业上打造核心竞争力。其中,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中医药文化基因深厚,上池斋药店和赵海仙洋楼分别是国保和省保单位。建议与市中医学会联手打造以康养为特色的产业经济。二是打造地标性的餐饮文化。以兴化早茶品牌为代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餐饮标杆产业。三是植入兴化非遗等文化元素,选择具有互动性、观赏性和商业价值的非遗产品,建立多个非遗项目工作室,展示兴化非遗文化等等。
最后,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积极采纳您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全市文旅融合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3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