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兴化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提案书
编号(2023)第245号
案由:关于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
提案人:王一盛 联系电话:15152695999 组别:侨台组
第一附议人: 第二附议人: 第三附议人:
集体提案: 召集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兴化市垛田街道王横经济开发区顶能科技有限公司
提案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许多的路径和方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其中之一,也是能够全面融入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行方案,现就这点提出我的提案。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拓展农业新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增加农民新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当前问题:
一、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发展不够协调
农村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差,融合程度还比较低。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地、水等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问题日益突出。
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
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2∶2∶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 4∶1。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原料生产滞后,农产品产地普遍缺少储藏、保鲜等设施, 融资难、融资贵、生产和流通成本高等外部环境制约依然突出。
三、股份合作较少,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
农业集约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与企业之间订单交易普遍缺乏法律约束力,有些合同不够规范,履约率不高,双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受风险防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合作、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数量不多。
建议、办法和要求:
一、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带动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完善农村市场政策,补齐农村要素市场的短板,加快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个转变,形成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良性循环和新格局。
三、完善农村税收政策,对有关从事产业扶贫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到农村投资经营应享受减免税收政策,为城市企业向农村转移提供便利条件。
四、完善农村产业政策,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在兴化以粮食、果蔬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为重点,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区域、品种范围及资金规模。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加强初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积极推动初加工设施综合利用,建设粮食烘储加工中心、果蔬加工中心等;推进初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五、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 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绿色节能干燥和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开展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精深加工装备研制。
六、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建立农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方向,促进综合利用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机结合,调整种养业主体生产方式,使副产物更加符合循环利用要求和加工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实现加工副产物的有效供应。
七、打造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鼓励一批在经济规模、科技含量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引领优势的企业突出主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推进产业化经营,增进融合,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挖掘各环节潜力,创新多种业态,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充分发挥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领军作用。
八、完善有关人才政策,特别是应出台大学生和离退休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到农村开创事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审查意见:
请政府办研究,建议交市农业农村局办理。
2023年1月 1日
附件: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45号提案的答复
王一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议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兴化位于里下河地腹部地区,境内河湖纵横、沃土千里,是江苏省“1+3”区域发展战略中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化优势在农、特色在水,核心竞争力在生态,以全国不足千分之一的人口和不足千分之一的耕地,产出了全国千分之二的粮食(124.35万吨:68285万吨),年产淡水产品30万吨以上、调味品年加工量30万吨以上、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人30万人以上。
一、兴化市特色水产产业链总体情况
全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79万亩,是全省河蟹、青虾、小龙虾、银鲫重要产区。连续33年位居全省内陆渔业县级之首,渔业经济总产值252亿元。我市共有12个工商登记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其中淡水鱼水产品批发市场2个,河蟹批发市场10个。全市水产年总交易量32万吨,交易额235亿元。
(1)河蟹产业链情况
兴化拥有全国最大的大闸蟹产区,年产大闸蟹约6亿只,每年可以为全国每个家庭供应2只大闸蟹。安丰、永丰、中堡和临城等乡镇成为“中国河蟹之乡”。河蟹养殖面积63万亩,2022年产量6.19万吨,现价产值41.44亿元,河蟹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的1/5、1/7。全市13个乡镇河蟹养殖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养殖户有1.8万户,养殖大镇主要为安丰、永丰、合陈、海南、昌荣等东北片乡镇,安丰镇、永丰镇蔡星村依靠河蟹特色产业分别成为第七批、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养殖模式主要有河蟹精养、虾蟹混养、蟹鱼混养等,亩效益约在3000元/亩。通过设施渔业、生态修复、健康养殖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鱼蟹、蟹鳜、蟹鳅、虾蟹等多种综合养殖,生态种养结合,形成和完善了“提水、种草、投螺、稀放、调控”这一具有兴化特色的河蟹生态养殖模式,兴化河蟹品质享誉国内外。河蟹与青虾、小龙虾、鳜鱼、泥鳅、常规鱼等多种综合养殖模式,混养面积扩大到55万亩以上。
全市从事河蟹加工的企业30家,规模加工企业10家,拥有2家河蟹出口基地。河蟹加工以初加工为主,主要产品有香辣蟹、醉蟹、花雕蟹等,深加工产品包括蟹膏、蟹油、蟹粉等。兴化大闸蟹线上线下销售额超180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额超50亿元。
我市发布了全国首个河蟹价格指数,全市约30多万人从事大闸蟹产业相关行业,拥有安丰国蟹交易市场、永丰河蟹交易市场等12个集中交易市场和1000多个线下交易门店,成为“中国河蟹第一市场”。其中,江苏安丰国蟹水产品市场位于兴化市安丰镇大兴金公路黄庄段北侧,占地面积85亩,年销售河蟹7.6万吨,年交易额80亿元。围绕安丰国蟹市场转型升级,我市与山东文旅集团合作,投资20亿元,建设集交易展示、加工分拣、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商务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兴化·国蟹交易市场项目。
(2)小龙虾产业链情况
小龙虾养殖面积38万亩,2022年产量2万吨,现价产值7亿元,养殖模式主要有藕虾、稻虾以及虾蟹混养等,稻虾面积2300亩,主要在中堡、沈伦等乡镇;藕虾养殖面积3.5万亩,主要在沙沟、千垛等乡镇;其他大都为虾蟹混养。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具有特点的虾蟹混养“兴化模式”,养殖户在原有单养蟹的基础上每亩新增小龙虾养殖纯效益3000元以上。依托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与南京农业大学实施的小龙虾水生动物病害绿色防控与水体监测研究项目进展顺利,初步建立了小龙虾稻虾、虾蟹和藕虾三种类型养殖基地,探索了小龙虾生态养殖方式和养殖水体快速检测方法,为小龙虾生态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市小龙虾白斑病得到有效控制。注重小龙虾品牌打造,申报获批“兴化小龙虾”地理标志和集体商标;海南镇注册了“新伍”牌小龙虾集体商标。
小龙虾加工产品品牌主要有味泉、壳知味、泓美、蟹小七、蟹小咪、味丰德等,兴化小龙虾品牌在全省知名度逐渐提升。全市拥有主业或兼业从事小龙虾加工点40家,年加工能力1650吨,加工产品为初级产品,以清水小龙虾、虾尾为主,90%的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专业批发小龙虾市场2个,目前地方消费还是餐饮为主的消费方式。小龙虾主要销往南京、上海等大中消费城市,外销主要为顺丰、京东等企业专业物流配送。
(3)淡水鱼产业链情况
我市淡水鱼养殖面积17.7万亩,2022年产量16万吨,现价产值24亿元,其中池塘养殖类型9.5万亩,河沟养殖类型8.2万亩,有养殖户3000多户,其中50亩以上的主体占约73%,主要分布在千垛、沙沟、竹泓、大垛、垛田等乡镇,养殖的品种主要以鲫鱼、草鱼为主的混养以及虾蟹池套养模式,亩效益约在1500元/亩,2022年通过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引入了“中科五号”鲫鱼新品种。江苏宏云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工厂化立体式鱼养殖系统,培育、繁殖、养殖加州鲈、鳜鱼等品种,年产量约5000吨。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我市拥有大纵湖、蜈蚣湖、平旺湖、洋汊荡、乌巾荡、陈堡草荡等“三湖三荡”近7万亩水面资源的经营权和使用权。其中大纵湖、蜈蚣湖、洋汊荡和陈堡草荡具备拦网封闭养殖条件。2021年,通过社会公开征集,与大泽水产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养殖合作协议,文旅公司利用水面资源生态养殖鲢鱼和鳙鱼,长至2斤~2.5斤后由大泽水产按市场指导价收购,生产鱼头、鱼糜、鱼块等预制菜品。2月份,对三湖三荡实施管控和生态放养,公开采购180万元鲢鱼、鳙鱼、草鱼、桂鱼鱼苗,用于蜈蚣湖、洋汊荡和陈堡草荡生态养殖。现计划对大纵湖退养水域进行围网生态养殖,复制千岛湖以鱼护水、以水养鱼、以鱼富民的“保水渔业”经营模式,发展大水面养殖。
我市淡水鱼产品的销售主要以泰州市外市场为主,约70%以上销往泰州市外。现有沙沟、中堡、昭阳3个以淡水鱼交易为主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货源来自本地和周边市县,其中沙沟交易市场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示范点。淡水鱼加工企业主要有大泽水产、安井食品、长牌食品等。加工产品主要以鱼糜(大泽)、鱼圆(安井)、预制菜(长牌)制品为主。
二、兴化市优质粮油产业链总体情况
兴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十大产粮县之一,连续12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先进)市,全国50个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县(市)之一,江苏省首批亩产吨粮县。2022年粮食作物面积243.92万亩、平均单产509.83公斤、总产124.36万吨,比上年增加78吨。其中小麦105.21万亩、亩产399.9公斤、总产42.07万吨。水稻123.66万亩、亩产628.7公斤、总产77.75万吨。全市油菜播栽面积14.61万亩、单产197.5公斤、总产2.88万吨。
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打造优质稻米百亿级产业,聚力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应用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2012年,我市在各乡镇试验示范种植“南粳9108”,该品种产量高、米质好、农艺性状优,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青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从2018年起,该品种在我市的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近几年,我市积极引进示范筛选了南粳5718、金香玉1号、武香粳113、泰香粳1402及南粳46等一批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2022年,高端优质稻米面积1.5万亩,中端优质稻米面积19.5万亩,常规优质稻米面积超过100万亩,优质稻米品种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水稻机插秧面积常年保持在85万亩以上,比例达适机插面积85%以上。良种覆盖率全省领先。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5%,南粳9108等优质食味稻米品种面积占水稻面积90%以上,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全市生产专用小麦102.53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7.4%,产量41万吨,平均价格3.04元/公斤,产值达12.46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稻米产业发展,2018年以来出台了支持农产品加工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品牌创建等多项扶持稻米产业发展的政策,现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3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泰州市级23家。农产品加工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标准+质量监督”的产业化生产模式,以绿色优质粳稻为原料,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按照《绿色食品大米加工操作规程》加工生产,年总加工能力700多万吨。兴化粮食交易市场创建于1991年,市场全长近15公里,面积50多万平方米。2022年实现稻米交易量550多万吨,交易额88.97亿元,2022年成功获批省级粮食物流园区。五得利集团兴化面粉有限公司生产“五得利”面粉,品牌价值达60亿元,2022年销售额34亿元。
我市注重稻米品牌的培育,目前全市已有粮食生产新型主体8500多户,规模化生产近90万亩。9家“兴化大米”授权企业与全市各乡镇家庭农场签订订单合作协议,生产订单近30万亩,建立起农户、企业、经销商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优质稻米产业联盟,兴化大米销售价每斤平均4-5元,带动全市稻谷收购价提高15%左右,农民每亩增收150元。2016年、2018年、2021年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兴化大米”品牌价值达20亿元,年销售20多亿元。在拓展市场方面,目前已建立30个“兴化大米”实物销售展示店,与南京万科、上海好米畈等名企合作,将兴化大米推入高档市场,扩大兴化大米销售市场。同时开辟电商销售渠道,与京东集团、阿里巴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兴化大米品牌入驻京东商城、天猫商城,同时在拼多多开设旗舰店和专营店,推动兴化大米网上销售。
三、兴化市特色果蔬产业链总体情况
全市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38.1万亩次,总产量91.6万吨,产值23.21亿元,同比增加0.23亿元。主栽品种有兴化香葱、龙香芋、青梗菜、甘蓝、莲藕、菱角、洋葱、番茄、黄瓜等。
其中,我市主要种植的特色果蔬类产品有以下几类。兴化香葱主要在我市垛田地貌地区种植,涉及乡镇有垛田街道、兴东镇、大垛镇、竹泓镇等地,年种植9.4万亩次以上,年产量45.7万吨,年产值7亿元左右。兴化龙香芋主要种植乡镇有垛田街道、兴东镇、千垛镇、沙沟镇等地,年种植2万亩左右,年产量6万吨,年产值3亿元左右。兴化荷藕主要在沙沟、千垛、中堡等地种植,5万亩左右,年产量7.5万吨,年产值1.8亿元左右。兴化洋葱主要在大营镇种植,0.8万亩左右,年产量0.32万吨,年产值0.384亿元。番茄主要在陈堡镇、临城街道等地种植,面积0.5万亩,年产量2.5万吨左右,年产值0.6亿元,陈堡镇“红富堡”番茄深受客户欢迎。草莓主要在临城街道、陈堡镇等地种植。面积0.5万亩左右,年产量0.75万吨,年产值0.9亿元,临城街道“润兴”草莓在市场有较高知名度。葡萄主要集中在林湖乡、千垛镇、竹泓镇等地,品种以阳光玫瑰、夏黑为主,平均产量2150公斤,总产量2.15万吨。亩产值3.27万元,总产值3.34亿元,亩纯效益在1.5-2万元。碧根果主要集中在沈伦镇,其林果产业总占地3500多亩,种植有碧根果、水蜜桃、黄桃、冬桃、阳光玫瑰葡萄、火龙果、红美人香橘、橙子等30多个林果品种,2022年完成销售收入400万元,预计2023年到达盛果期,亩均达500斤,目前市场价40元/斤左右,以20元/斤的价格计算,总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左右,净收入预计800万元。
我市放大产地优势,围绕特色果蔬生产加工,打造脱水果蔬加工集中区。兴化现有脱水蔬菜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泰州市龙头企业15家,主要集中分布在垛田街道、兴东镇、开发区等乡镇。我市已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年加工脱水蔬菜干制品15万多吨,消化各类蔬菜160万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欧盟、日韩、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全年销售收入51.16亿元,同比增长3.5%。年销售量总量占全国40%以上,年出口量占全省出口蔬菜总量的60%以上,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产成品集散地。各类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也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种植方面带动农户1.3万户,年增加农民收入7亿元,加工方面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2.8万人,年发放工资6亿多元,产生各类经纪人、电商等2000多人。兴化脱水果蔬电商产业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目前,我市正在筹划利用原一信科技闲置厂房,建设集农产品电子商务、展示检测、冷链仓储、现代物流、分级加工一体化为一体的全市农产品(健康食品)电商产业园。先期将垛田等现已成熟的健康果蔬食品电商企业统一引入园区,待市场形成后招引全市电商入园,最终达到入园电商及其他业态企业200家、产值过20亿、利税过亿元的农产品特色电商园区。
健康食品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集聚了五得利面粉、安井食品、伽力森主食、特味浓食品、华宝嘉豪、元富食品、兴野食品、拉面说、田园主义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健康食品产业初步形成了调味品、火锅料食品、米面制品、水产制品、脱水蔬菜、乳制品、肉制品、方便休闲食品、功能食品、预制菜肴等九大健康食品产业链。2022年,全市健康食品产业实现开票销售102亿元。
四、兴化市休闲农业产业链总体情况
我市立足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这一江苏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围绕“种风景、卖风景、富农民”,致力于农旅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每年举办千垛菜花旅游节,挖掘地方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培育了千垛菜花、水上森林、万亩荷塘、徐马荒湿地等乡村旅游景区,扮靓了碧水东罗、古朴唐庄、水润刘泽等一批特色田园乡村。截至2022年底,我市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个,泰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3个,梯次培育泰州市级特色乡村创建村5个,建成兴化市级特色田园乡村45个,兴化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启动以千垛镇为核心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由点的创建向区域集聚示范延伸。全市现有休闲旅游农业园区景点50多个,从业人员7万多人,带动农户6.2万户。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24.8亿元,旅游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0多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结合兴化农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优质粮油、特色水产、特色果蔬、休闲农业等产业,紧扣推动产业链条加长、产业功能拓宽、产业层次提高,着力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健全体系化冷链物流网络、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健全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总牵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协同推进的农业全产业链领导机制和农业全产业链挂钩联系制度。二是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补短板,突出精深加工和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四是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放大“兴化大米”“兴化香葱”“兴化大闸蟹”等区域公用品牌效应。至2025年,“2+N”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340亿元以上,其中优质粮油产业链产值达到150亿元,特色水产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特色果蔬产业链产值达到60亿元,休闲农业产业链产值达到30亿元。
兴化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4月15日